拒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什么?
近日,河北邯郸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校园霸凌事件,三名初中生将同学残忍杀害后掩埋在蔬菜大棚中。此事件一经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呼吁年龄不是“免罪金牌”,严惩凶手是对法治正义和尊严的捍卫。目前,涉嫌杀害同学的三名初中生已被刑事拘留,三人行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校园霸凌,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伤害行为,近年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河北邯郸校园霸凌震动全国,这不仅是一起恶性案件,更是一个社会悲剧。透过现象看本质,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都可能成为滋生暴力的土壤。
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了解,三名嫌疑人和被害人均为留守儿童,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欺凌者角度来说,父母长期“缺位”,没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偏航;从受欺凌者角度来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ぃ灼蛔?,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这次事件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父母不要再拿“忙”当成牺牲孩子教育的借口,身体力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多陪伴、多倾听,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远离校园暴力。
学校管理短板需要补齐。网传消息显示,受害者疑似长期遭受三名同班同学霸凌。如果事实成立,我们不禁要问,这么长时间、多次欺凌,学校老师为何没有发现?还是发现了却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对此,央广网评论“若学校早有关注,并加以干预不至于出现如此悲剧。很明显施暴者的监护人和学校是失责的,必须追究相应责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教书育人本是学校的天职,曾几何时,学校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育分”上,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育。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要时刻坚守“育人”初心,在做好教书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和纠正,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暴力行为,并给予严厉惩罚和批评教育,让学生明白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何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不仅手段残忍,而且整个过程及其冷静冷血,缜密淡定到令人发指。据媒体披露的更多细节显示,被害学生失踪后,家属找到其中一名嫌疑同学问线索时,他还躺在床上打游戏,并且给出误导信息。不得不说,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的泛滥,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冲击,而法律的的欠缺、法治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孩子对暴力和犯罪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拒绝校园暴力,必须依靠法律之剑。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工作力度。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法治教育,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教会孩子敬畏生命,不做欺凌的霸者,也不做软弱的羔羊、冷漠的旁观者,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ぷ约汉退?。同时,全面禁止未成年网游势在必行,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鸦片”。
越是高度关注的重大个案,越具有极大的法治震慑和警示意义。最高检在今年3月1日也明确提出,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正如大家刷屏的那句话,“霸凌的未成年人在看着处理结果,如果凶手得不到应有惩罚,将会有更多的效仿者出现”。希望这次事件能够引起我们对校园暴力问题足够的重视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张蕾